第一节38亿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在格陵兰发现的岩石表明,至少38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的早4亿年。
11月号《自然》杂志说,在格陵兰西南的阿基利亚岛发现的岩石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
参加分析研究的科学家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和太空系、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的斯蒂芬?莫伊日什说:“我们的证据雄辩地证明,至少在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这还不是最后的结论。我们很可能发现生命存在的时间还要早。”
岩石中的碳化物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用离子微探针进行了分析,这种仪器使科学家能知道样品确切的成份。
莫伊日什说,发现的生命的形式也许是一种简单的微组织,但是,由于高温和压力的破坏,它实际的形状和性质不能确定。
在此以前有关生命存在的证据是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威廉?舍普夫提供的,那种像细菌一样的化石表明在34.6亿年前地球上存在生物。
第二节揭秘史前5种奇特的恐龙
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是大型肉食性恐龙类群中的成员。这个类群中包括着最厉害的、最著名的恐龙,如霸王龙和异龙。
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巨大而有力的头,剔肉刀一样的锋利牙齿。但是,相对来说发现比较晚的食肉牛龙,头骨比起霸王龙来要低矮一些,而且在它的眼睛上方长有一对角。
食肉牛龙有三辆小轿车那么长,可是,和身长比起来,它的前肢就小的可怜了。
食肉牛龙那两条长而强壮的后腿使它比其它一些大型食肉恐龙灵敏的多。它可以迅速扑向猎物,在猎物还没反应过来时将它们抓获。
食肉牛龙和一辆小轿车一样重,几乎和一头大象一样高,并用两条后腿奔跑。它的长长的脊柱像一根大梁挑起其下面的重量。
从肩部排到臀部的长长的肋骨保护着并支撑着食肉牛龙的内脏。如果没有尾巴,食肉牛龙绝不会以高速运动。
运动时,食肉牛龙用它那长长的、矫健的尾巴保持平衡。这条尾巴可以使食肉牛龙的头向前伸,可以捕获挣扎的猎物。
食肉牛龙是一种外形看上去十分凶猛的恐龙,同时它也是让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的物种。
它的外形看上去十分凶悍,体长25英尺的它长着像公牛角一样的突起,下颚像一个盒子,锋利的牙齿露了出来。然而尽管它长着很大的肩胛,其前肢却非常细小。
副栉龙
鸭嘴龙科的头上都有一块形状怪异的隆起,其中又以副栉龙最显眼。
有人说那块怪异的隆起是可以在水中呼吸的气官,不过我认为应该是互相传音的共鸣室吧!在鸭嘴龙类当中,既有光头的,也有载帽的。
副栉龙就是一种戴帽的恐龙,它的头冠长在鼻骨上,充满了通道。空气从鼻孔吸入,经过这些通道才能到达肺部。
这些通道是这类恐龙的发声器,就像圆号中弯曲的管子。
副栉龙的身体上有典型陷处,刚好可以把长长的头冠的顶端搁在上面,就像随身带着挂物架一样。
三角恐龙
三角恐龙的头部有3个角,这一奇特结构成为科学家具有争议的话题。科学家们通常认为三角恐龙的角可以保持它们的脖颈,或者在搏斗中成为致命武器。
但目前许多人认为这3个角只是求爱期炫耀自己和建立领地统治权的工具。
以三个角作为求爱炫耀和建立领地的三角恐龙
棘龙
棘龙背上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公尺,长棘之间可能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
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展示物。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甚至大于暴龙、鲨齿龙,但毋庸置疑比南方巨兽龙稍微细长一些。
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2-17公尺,高度约为7公尺,体重为9公吨,但不是所有人员都接受这些数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C.Sereno)说:“这种帆状鳍可使它的体重增加,使它更容易被猎物所嗅觉,但这种结构对于它而言并不占据优势。
因此,我认为这种身体结构只是一种身体炫耀,它试图在证明:‘嘿!我可以长着5英尺长的帆状鳍,我十分健康,我比你的体型更大!”
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
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马门溪龙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
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
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
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长颈鹿有一个奇特的动作,配偶之间喜欢将彼此的脖颈缠绕在一起。而这很可能就是马门溪龙长着如此长脖颈的秘密所在。
恐怖的史前核战争
由于无法理解作品中的事情,我们经常会把一些文字当做夸张来理解,譬如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两次战争的记载,它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就像是一场核战争的目击记。5000年前的人怎么会把核战争的恐惧想象得如此逼真?
我们还是走进书里去看看。“武器发出的灼热足以使地动山摇,太阳也在空中摇摆,动物迅疾死去,河水翻腾间鱼虾全都被烫死,烧焦的敌兵变得像焚烧后的树干一样。”
“尸体无法辨认,毛发和指甲全脱落了,鸟儿也死毙在了空中,食物全被污染中毒。”
经历了现代核战争的人,看到这些会不会毛骨悚然,还会把它们当做诗人的写意和夸张吗?
恐龙是不是龙
传说中的龙并不存在,它是人们创造的一种图腾。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相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这就叫图腾。
蛇曾是许多氏族的图腾。
龙图腾就是从蛇图腾渐渐演化而来的。在我国,龙的传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龙被赋予许多超自然的力量,它的地位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龙的样子在汉代以前基本上像一条长有人首的大蛇;以后经过人们不断艺术加工,龙的形象变复杂了。
它的头似马,鼻似牛。角似鹿,身似蛇,鳞似鱼,爪似鹰……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见到龙的形象,如在庙宇中、古代绘画或器具上,皇帝的龙袍上,等等。
古时候人们相信,龙与雨、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可以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恐龙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大类爬行动物,有大量化石为证。它们各有自己的形象,与传说中的龙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实,恐龙只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叫法,欧美人则称恐龙为“恐怖的晰踢”。
第三节甲烷泄露导致生命灭绝
最近七亿年以来大规模的集群灭绝至少出现过九次之多,其中最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古生代末期,这次灭绝主要发生在海洋中。
科学家日前宣布,1.83亿年前大批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突然灭绝,其原因是由于史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底巨大的“甲烷库”持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这些甲烷把海水中的氧消耗殆尽,从而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一理论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80%的深海物种突然灭绝的真相,还为解释史前其他物种神秘消失的原因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甲烷水合物是由海洋表面的藻类死后沉没于海底而形成的,通常情况下,甲烷气体是以冰态存在的,但极易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根据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对海底朽木沉积物的最新研究发现,有清楚的证据表明在地球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大气温度出现反常,氢碳含量处于非正常水平。
研究小组负责人称很难确定这些氢碳的来源,对此最好的解释就是--—它们来源于海底沉积物产生的甲烷。
研究人员认为,侏罗纪时期猛烈的火山喷发使大气中充满了二氧化碳及其他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这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深海环境也因此受到影响。
海底的甲烷因水温升高而被释放出来,与水中或大气中的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碳,反过来又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一大批生物正是在那个时期灭绝了,人们都认为这是由于氧气的减少造成的,但谁都没有把甲烷的释放和物种的灭绝联系起来。
受害最大的当属像双壳类动物一样在海底觅食的有机体--—据估计大约有80%的此类物种在那个时期小狮子爱看书永远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
受到影响的还有其他一些海底植物。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灾难性的释放持续了5000年--—从地质学角度讲“只是一转眼”的时间。
据估计那次大释放的总量是今天海底甲烷水合物总量(14万亿吨)的20%。
第四节陨石导致地球生物两次灭绝
人们知道恐龙在6500万年就已经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陨星有关。
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美国数位科学家在昨天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物种灭绝的灾难在地球的历史上并非只发生过一次:早在2.5亿年前,还有一颗小行星曾经撞击地球,破坏性比令恐龙灭绝的那一次更加严重。
有关言论的证据来源于一种球状碳分子。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碳分子不是地球上的,因为它们内部包裹着的气体的同位素比例不同一般,表明它们是在地球的太阳诞生前一颗恒星爆炸的环境下生成的。
这些提供线索的碳分子是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区采集的。那些地区有二叠纪和三叠纪交替时期的沉积岩层。
研究人员说,在交替期岩层上方和下方的岩层中,这种碳分子密度都很低,只有在物种灭绝时期的岩层中密度异常高。
科学家推算,这颗小行星或彗星直径在6至12公里,体积和导致67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那颗冲击地球的小行星相仿。
这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个世纪最大一次地震的100万倍。
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冲击和地球物种的迅速灭绝几乎同时发生,其间还发生了地球上最大的火山运动:在不到100万年时间里,从现在的西伯利亚地区地下喷出的火山岩浆足够为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米厚的岩浆。
这些变化使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绝种。这是人类已知最大规模的一次。
第五节大型动物为何灭绝
冰河时代以采集狩猎维生的人,在整个欧洲、亚洲北方、北美洲,应当都会看到猛犸象,也许还曾猎捕过它们。在欧洲还有巨鹿、毛犀牛、穴熊,在美洲则有更多种类的动物。
譬如,在北美洲,不仅有两种猛犸象,而且还有许多种大地獭。它们是爬行缓慢的草食性动物,高可达6米,重可达3吨。
在这片自然野地里还有河狸兽(和熊一样大小的大河狸)、雕齿兽(一种有甲胄的大犰狳)、骆驼兽(亦可称为“古骆驼”),和各种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剑齿虎,为一种剑猫科动物,有20厘米的锯齿状犬齿。
类似的情况在澳洲也可发现。那里曾有相当多种的大袋鼠、袋熊和像犀牛似的有袋类动物,还有大型猫科动物。
这些大型动物突然自最后一次冰河时代末期从各大陆灭绝,这是研究古生物的学者所遇到的最大谜团之一。
第六节地球上可能数度诞生过生命
对于上述种种古代文明遗迹的发现,许多生物考古学家都深感蹊跷,谜题难解,除外星人所为(可至今也未找到外星人),绝非近代人类或古代某一个时期的人类所为。
于是他们推测,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年历史中,曾数度诞生过生命,主要经历了五次大灭绝,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
有人认为,前一届高度文明的毁灭,是因为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或因地球磁场的周期性消失。
太阳系运转到宇宙空间某个特定位置时,地球上将会周期性地出现不适应人类生存的气候,随后又会导致高级智慧生物的周期起源和进化。
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便是一个例证。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盖?福克鲁曼博士等人根据阿波罗计划所掌握的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研究,论证了上述理论的可靠性。
他们认为,约35—45亿年前,地球上曾数度有过生命,但由于发生过几次大小行星和陨石与地面相撞,使地热上升,海水蒸发,地表熔化,生命消失,数亿年后生命才得以再生,只有那些逃到深海底的生命才能生存下来。
目前在深海海底发现的不发生光合作用的生物,就是地球生命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