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63章

作者:傻郎|发布时间:2024-12-19 18:32|字数:2075

  王仁斋一句话也没说,牵着战马围着战士们转了一圈;返回来向杨俊衡说道:“参谋长;不能让战士们睡着了,赶紧起来活动活动,再溜溜马;否则人、马都要完蛋。”然后转向周建华说道:“政委,想办法搞到一点吃的让战士们垫补垫补,也要喂这些战马;趁着敌人还没有赶到,马上向密林深处转移。”

  第三师在莫日山休息了半小时,趁着敌人还没有赶到,进入了龙岗山山谷。仅剩的一百多人,在清远、兴京、西丰之间建立了游击区;第二次西征宣告失败。此时,王仁斋听到二师师长兼政委曹国安,在临江县七道沟伏击日军战斗中牺牲的消息,与政委周建华商量在第三师中进行一次革命信念教育;以坚定战士们抗击日寇,决战到底的信心。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两次西征都没有实现;但他们在西征途中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几次战斗共歼敌六百余人。在沿途还宣传了我军的抗日主张,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满洲境内的影响。

  不久,杨靖宇将军亲自攥写了《西征胜利歌》,广泛在抗联队伍中传唱。歌词是这样的。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

  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

  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

  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而战!

  中国红军已到热河,眼看到奉天,

  西征大军夹击日寇,赶快来会面。

  日匪国内党派横争,革命风潮展,

  对美对俄四面楚歌,日匪死不远!

  紧握枪刀向前猛进,同志齐踊跃,

  歼灭日匪金田全队,我军战斗好。

  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

  盔甲枪弹胜利缴获,齐奏凯歌还!

  同志快来高高举起胜利的红旗,

  拼着热血势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大军,

  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

  杨靖宇将军高瞻远瞩,透视了东北局势,寻求中央和全国的支持;虽然在当时没有实现,但后来证明他的西征主张是正确的。

  46-48[

  (46)

  第三师在龙岗山西部与敌周旋,经历了异常艰苦的冬季。面对敌人的讨伐和给养的严重匮乏,他们穿梭于西丰、清原、兴京,三县之间声东击西渡过了极其艰难的冬天。后来,王仁斋在清远、兴京之间的尖山咀收编了近一百人的山林队;第三师总兵力这才扩大到二百多人。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全国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日寇为了应付华北战场,抽调关东军一部入关。根据杨靖宇将军的命令,王仁斋把第三师分成了三部分;有政委周建华,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率一部坚持在清原,西丰地区活动,有参谋长杨俊衡率一部进入东丰,西安(今吉林省辽源市)扩大游击区。自己亲率不足四十人的独立营组成西进分队到抚顺,奉天地区活动。

  这一天,王仁斋带着两名警卫员,亲自到奉天城进行侦察;遇到了中共南满省委的联络员纪儒林同志。在纪儒林的陪同下,他又到抚顺会见了中共抚顺县委书记张佐汉。根据南满省委的意见,把抚顺县委改组为隶属满洲省委的特别支部。进一步加强了与地下党的配合,在奉天、抚顺、铁岭地区展开了游击活动。

  同年十月,王仁斋按约定率所部返回清源,在筐子沟与周建华、杨俊衡胜利会师。有一天,王仁斋带着李成明和警卫员朴相根到附近地区侦察,想顺便搞到一点子弹。当三人行至一个叫钓鱼台的地方时,突然遭到伪警察和便衣特务的袭击。李成明对小朴喊道:“我掩护,你和师长快躲进山里。”说过,拔出双枪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在激战中,李成明中弹倒地。

  王仁斋和朴相根一边射击一边向钓鱼台转移,在撤退时王仁斋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右腿。警卫员朴相根背着他继续向山上转移,一个踉跄摔倒在地。王仁斋看到突围已经不可能,就急促地对他喊道:“小朴;李成明为了掩护我们已经牺牲了,快烧掉这些文件,印鉴和现款;千万不能留给敌人。”说着勉强支撑起身子,向扑上来的警察进行射击。三十多个警察和便衣很快围了过来,一阵乱枪后警卫员小朴首先牺牲;王仁斋打出最后一颗子弹,身中数弹也光荣牺牲。时年三十二岁。

  王仁斋牺牲的噩耗首先传到了第三师;周建华、杨俊衡、柳万熙和抚顺特支书记张佐汉等连夜赶到出事地点,眼含热泪把他安葬在老会山南坡,并举行了追悼会。解放后,他的棺木被迁到清原县烈士陵园重新安葬。

  抗日联军不断的骚扰,严重威胁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伪军除了对抗联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扫荡外,实行了“集团部落”“联保”政策。先从龙岗山东部的磐石搞起,后来遍及包括热河在内的东四省。日寇把散居各地的农户强行集中在一处“归大屯”,称之为一个“部落”。通常以百户左右为一个“部落”,最少也不得低于五十户。“部落”周围都筑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四角还建有炮楼;围墙上拉上了铁丝网,墙外则挖上了两米多深的壕沟。“部落”内除由青壮年组成的“自卫团”外,还驻有警备队。

  日伪在“部落”选址上也动了不少脑筋。全部都建在交通便利和易于增援的地方。还设有警备电话,与县城和附近“部落”连通,一处遭袭,多处可以增援。平时进出村口都要严格搜查,粮食、食盐、布匹、药品等等,凡是“抗联”需要的一切,严禁带出“部落”。农户家里一旦来了客人,也要办理“居留证”;如果想到外地串亲戚,就得办“行路证”,就连上山打柴,下河抓鱼都得办证。实行“联保”以后,一家通“匪”,十户遭殃,有心帮助抗联的群众也不敢轻易进山送信送物了。

上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