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数不多的相片里面,有的相片因为没有找好光线,不会构图等等原因,拍得一言难尽,根本不能看。
沈若鹤此时无比庆幸他当初当机则断,满足了生生想要跟他出去旅游一次的想法。
开始之前还有些不情不愿,早知现在,沈若鹤肯定会抓紧机会到各处玩。
只要生生想去,就算是翘了毕业典礼也一定要去。
可惜,世上从来没有“如果”和“早知道”。
当初看来,是自己迁就了生生,陪着一起出去玩。
现在看来,却是生生迁就了自己,为自己留下了那么多照片。
看着这些照片,沈若鹤一遍遍回想着生生当初的一颦一笑,甜蜜又心酸,有时又觉得后悔至极。
他甚至将其中比较好的照片全部冲洗出来,放在房间天天看着。
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努力,这样才可能在重逢的时候有底气说上一句:“我配得上生生。”
生生不在身边的时光似乎过得飞快。
很快高考成绩就出来了。
跟生生往日的成绩相比,他的成绩不是太高,但好歹也上了六百分这个大坎。
可以说是发挥得极为稳定了。
沈若鹤看见自己的分那一刻,他在心中稍微盘算了一下。
知道自己报的学校和专业是稳进了。
他于是不再关注这类问题。
开始安心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攒学费和生活费。
他从各个渠道都听说,想要学摄影,一定要非常有钱。
因为这个专业处处都是烧钱的东西。
比如相机,比如各种镜头,要是再讲究一点,还可以用上胶卷等等。
沈若鹤找了许久,还是挑中一份给学生做家教的活。
好在他刚刚考完,学的知识还没有忘干净。
很多生生教给他的技巧,再由他嘴说出来,一样能够教会人做题。
甚至因为教的太好,又清楚了点他家庭情况,学生家长主动给他涨了工资,还给他封了一个大红包。
沈若鹤这才发现,学习成绩好跟学习成绩差确实是不同的。
不是像他曾经想象的那样,鄙夷成绩好的不过就是书呆子。
起码从现在来看,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眼界方面就会出现差别。
比如沈若鹤以前,只会想到去替奶奶卖菜。
再不济,就是去工厂流水线当一枚廉价的螺丝钉。
更好一点,可能是去一个店里当学徒,学点手艺以后也能开店养活自己。
但现在沈若鹤发现一条更能发家致富的道路。
当家教一天的工资都抵得上奶奶卖一个月菜的钱。
这大概就是脑力劳动跟体力劳动的区别。
沈若鹤就这样,白天给学生当家教,晚上从各个渠道搜集来任何可以学习的东西。
像一块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他从前没有见过的、从来不了解的知识。
手机中的互联网成了他手中增长见闻,往外拓展视野的工具。
同时,他还不停地收集着国外的信息,打听生生上的是什么学校。
不过,莫栗巧没有告诉他,只是含糊说了一句,生生以后可能会学医。
这倒是跟他们以前谈论的结果一样。
有时候,沈若鹤想着生生想到失眠,他看着从窗外泄来的月光,于是披衣下床。
下意识地就拿起了生生那几张照片。
沈若鹤对着月光看了几眼,一半靠看,另一半靠想象,描摹出生生的轮廓。
在相片里的生生,笑得畅快,笑得张扬,笑得无忧无虑。
沈若鹤叹了一口气,抬头看向窗外的月亮。
这么一轮月亮,在国外的生生也会偶尔抬头看看它吗?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沈若鹤无端想到了这么一首诗句。
在沈若鹤看不到的地方,生生若有所感地看了看天。
天上日光耀耀,但是在太阳的另一边,还有一个黯淡的圆盘在天上挂着,隐约能看出它的轮廓。
旁边的莫栗巧催促道:“生生,你怎么突然停下来了,你在看什么?”
莫栗巧模仿他的动作向太阳的反方向看去。
“天上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啊。”她很是疑惑,“所以,生生你到底在看什么?还走不走了?”
“难道你刚才看见大白天的UFO了?”莫栗巧打趣道。
生生喃喃说:“我觉得好像有人在想我。”
“什么?”莫栗巧显然是没有听清。
生生却像不愿意多答的样子,恋恋不舍地收回了目光。
“没什么。”
他故意岔开话题,轻描淡写说道:“只是突然注意到白天居然也有月亮啊。”
这么一说,莫栗巧也跟着转头看了看天,惊奇说道:
“诶,确实,你不说我还注意到。原来那个是月亮啊,也不比国内更圆的样子。”
生生笑了笑:“走吧,不是刚才还在催我吗?”
“来了来了……”
第二百零一章上学去
最后结果不出所料,沈若鹤成功进了那所他研究了好久的学校。
学校是个重本,勉强够上了985、211的尾巴。
沈若鹤对此十分满意,也非常感谢生生为他的付出。
如果没有生生,就不会有他现在的高度。
兼职家教让沈若鹤真正意义上赚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起码生活费和学费可以自理了。
这也得益于他上的学校比较好。
一般来说,越好的学校,学费越低,还有各种扶持补助。
沈若鹤收拾妥当以后,告别了元奶奶独自上学去了。
元奶奶在他走的前一晚眼泪汪汪,很是不舍得。
一直在哭,自己就算死后也有脸见他父母了。
要不是现在他们没有什么亲戚,元奶奶都想给他小小地办一场升学宴。
沈若鹤一边安慰奶奶,一边觉得有些无奈。
他越发地感激生生,没有让他真的退学。
要不然,还不知道元奶奶到时候会多伤心。
以后,每当升学季,看见那些大包小包的新生,这都会成为元奶奶的心结。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沈若鹤一合计,两人难得去外面吃了一顿,用沈若鹤自己挣得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