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39章

作者:穿越者|发布时间:2024-12-20 05:00|字数:1956

  消息传到士燮哪里,他得知刘军已经伏诛,慌乱地从椅子上跌了下来。他连忙召集部下文武商议。

  他的部下有主战的,也有主降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争执不休。士燮不来就心烦,被大家一吵更是头大。他问自己最信任的从事,从事道:“主公,自古用兵者必先在理。前方二将军无礼侵犯桂阳,此番又自大阻抗,是以逆理而行,故生祸端。”

  “陶新虽然年幼,但其祖父陶恭祖久经沙场,深有人望。如今陶恭祖亡故,其门人故吏必然来投陶新。陶新帐下必有能人异士相助,此其一不可小视。”

  “前翻天子来召,封陶新为平虏将军,镇南中郎将,其南征名正言顺,大势所趋也。故臣以为,不如开城投降,是为上计。”

  “卿之言正合我意。”士燮说道。

  “可是主公……”有将领还要反驳,却被士燮打断:“卿等休要再言,我意已决。张从事,你去一趟广信,向陶新转达我意。”

  张从事带着士燮的文书,来广信找陶新,转达士燮的意思。陶新大喜,赏了张从事。第二日,带着沙摩柯马良和一千蛮兵前往交趾。其余人留守广信。

  这里天气异常,陶新也不想大军劳累。

  士燮得知陶新来交趾,双手捧着大印,带着文武开门投降。身为交州刺史,向陶新下跪称臣,他还是第一次,虽然心有不甘,却又如之奈何呢?

  陶新亲自下马,扶起士燮。丝毫不在意旁边一脸不屑的看着自己的人。把交州刺史的大印还给士燮,道:“士刺史,我之所以前来,并非为难你。实在是天子有召,不得不从尔。你既奉我为主,我必会在天子面前保你为交州刺史。同为汉室效力,今后交州还需卿多多费心啊。”

  见陶新这么谦和,士燮等人心情好了许多。至少他们的官爵都保住了。他们一开始害怕陶新占领了交州,会把他们这些人打发会老家,剥夺他们的权利,所以在反对投降。但见陶新保留自己的地位,还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自然没有人再反对陶新。

  在交趾,陶新摆宴会宴请众人。通过观察,陶新暗中重金拉拢了几人,并升了他们的官,让他们替自己监视士燮。

  处理好交州的事情,陶新带着部队拔营回桂阳。徐庶觉得给士燮的兵不能太多,于是又从交州抽调了一万人一起带回桂阳。这一来一回,没一个月就搞定了。这都赖徐庶等人用谋,甘宁等人有勇。回到桂阳,自然一一赏赐。

  宴会过后,刘巴找到陶新,对陶新说:“主公,如今南方已平,交州尽归主公所有。照理主公应该与刘荆州平起平坐。臣以为,主公当派人前往许昌,向天子请功。”

  “向天子请功?”陶新以为自己听错了,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向天子请功必须通过曹操的核审。曹操这丫是个精明的人,他会给自己升官?

  刘巴点头:“正是,此时曹操与袁绍矛盾激化,大战一触即发。曹操正要稳定后方,其所虑者,刘荆州尔。主公若此时派一能言善辩之人请功,必然不会拒绝。”

  陶新想了想,觉得刘巴说的很在理,官渡之战就要爆发了,这个时候不乘机捞一点恐怕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乘火打劫这种事情,陶新自然是最乐意干的了。

  不用多想,能言善辩没有人能比得过刘巴了。刘巴在政治是有独到的见解,陶新手下还没有人能出其右。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交给了刘巴去做。

  怕路上不太平,为了保证刘巴的安全,陶新特意派于忠和马秀两人,带着一百近卫兵护送。

  接下来的日子,陶新就全心调教交州兵。那一万人陶新另成一个编制,叫交州兵。他们都是交州的精英兵,身体素质都很好。只是在交州的时候不得其用,没有好的将领来训练他们罢了。

  如今跟着陶新,自然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物尽其用,才是一个好的君主。至于主帅,陶新重新做了安排。由甘宁做近卫营和丹阳兵的主帅,徐仲为近卫营主将,张由为丹阳兵主将。而周仓,则为交州兵主将。

  刘巴只一个月便从许昌返回,有他出马自然不成问题。他的才能深得曹操的赏识,差点就被曹操强行留了下来。他不但给陶新争取到了最好的封赏,还给自己在朝廷争取到了官职。

  曹操借天子令,封陶新为镇南将军,繁阳亭侯,领桂阳衡阳两郡已经交州。至于领地的官职,皆有陶新自己安排。再封刘巴为典学从事。

  第20章双雄争锋

  镇南将军,地位在州牧之上。四镇将军分别可以管辖两个州,也就是说陶新现在的地位在刘表之上。不过陶新并不以为然,这只是一个虚名,实打实的自己还真不是刘表的对手。

  刘表久占荆州,已得民心。而且其部下谋士足智多谋,武将勇武过人,忠义之士比比皆是。相比较而言,陶新这里就显得有些人才短缺。虽然都是顶尖级别的人物,但刘表帐下也不是酒囊饭袋。

  陶新听说,刘表最近得到一个谋士,是其部下诸葛玄的侄子诸葛亮。别人或许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但陶新可是如雷贯耳啊。上次到隆中的时候,陶新还专门打听过诸葛亮这个人。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还不在隆中,跟着他叔叔诸葛玄呆在襄阳。否则小月月也轮不到陶新了。

  他的名声和马良不相上下,而司马徽等人对他的评价却更高一筹。说他是旷古奇才,也不为过。徐庶在襄阳求学之时,曾经和诸葛亮有过一面之缘,两人相谈甚欢。诸葛亮虽然比自己年轻,但徐庶提起诸葛亮常常自叹不如。

上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