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充值、订阅或其他问题,请联系网站客服帮助您解决。客服QQ。

正文 第三十五章 一笑泯恩仇

作者:鸿润|发布时间:2025-04-08 10:53|字数:8498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口号曾经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古老大地无比高涨,无比响亮地流行了20余年。这口号是2000万知识青年青春岁月的写照,抑或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印记。因为这句口号,“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挥洒我们的青春热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我们毕生的力量!”这些极具鼓动性,让广大城市青年热血喷张的口号,在那个年代已深深烙印进了无数正值花样年华的知识青年的命运中,也烙印进这些知识青年背后那些无数的城镇家庭中。上山下乡运动始于五十年代,最早这一运动是用来解决城镇青年就业的一项基本囯策。毛主席早在1955年就相继发出过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一指示一经落地,随后就掀起了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劳动定居的群众运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1968年为界,分为两大模式,68年以前主要是下到兵团、农场垦荒劳动,拿工资。68年以后主要是插队落户农村生产队,和普通杜员一样挣工分,分口粮。但也有一部分知识青年分配下放到云南、新疆、东北等边疆农场、林场垦戍边关,保卫边关。尤其是党的九大以后,对66届、67届、68届初高中毕业生滞留城市待业的严峻社会问题,作出了统一布署,号令这三届初高中毕业的男女学生,全部下放农村、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早春,春寒料峭。穿石河河水混着雪粒冰渣,翻卷着枯枝败叶,呜呜咽咽向前流去。四面的寒风也抖露着冷凛的余威呼啸在穿石河两岸还未覆盖住山头的幼林草木中。江永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分配三十多名到穿石渡人民公社西大队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他们背着铺盖行李,提着箱子和随身携带的书本乐器之类,从一辆敞蓬大汽车上下来,拥挤在穿石渡口,等候刘一爹用渡船把他们送往穿石渡西大队各个生产队插队落户。男男女女的知识青年们似乎毫不畏惧这山中的彻骨寒冷,他们拥在一起兴奋而热烈的谈天说地,对他们将要在这里的生活憧憬着,评论着,指点看。他们中的四人齐翮、叶小婷、王小毛、赵湘蓉,两男两女似乎早已熟络了,友好了。他们已被县安置办通知把他们四人分派安置在穿石渡西村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家中。

  四人中齐翮一人是由她妈妈,早早联系好,定点安置在刘有喜家的。齐翮的妈妈沈月珍,是一位医术高超,善良智慧又十分干练的资深女医师。她是湖南省水利电力学院医务所的所长,是1949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女军医。1964年她要求随省水电厅的专家团队来穿石渡水电站建设工地,并被任命为工地医务所所长。

  从水电站开始施工建设到水电站建成发电,她在工地工作了将尽两年。两年里在工地她与穿石渡人民公社派出的民工大队长刘有喜有过许多接触,她对刘有喜由十分了解到最终被刘有喜亲切地称为沈大姐,他们成了很好的城乡朋友。沈所长非常喜欢刘有喜,她觉得刘有喜这个穿石渡最基层的青年干部是她这些年走基层见到的最优秀的青年干部。在沈所长的心目中,刘有喜为人朴实沉稳,工作努力认真,每每工地指挥部的会议上,她听到刘友喜对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和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建议,她都极为认可和赞赏。她认为这个年青人睿智深沉,看问题客观而独特,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总是从实际出发,理由充分,事例充足,条理清晰。刘有喜他往往能把别人从表象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辨证的看待,深入浅出的分析,然后极为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凡事他总把各种可能与不可能的综合因素摆在大家面前,而不是先下结论。同时,他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方案也总是予以充分肯定,并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去加强锻炼自己率领的民工大队队员们的施工技术和本领。

  刚开始沈所长也只是经常从工地指挥部对刘有喜的称赞和表扬声中了解到刘有喜的,出于好奇,沈所长很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朴实的山区青年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了他这么优秀的品质和人格力量的。

  于是作为一个资深的优秀医务领导干部,沈所长她想考察一番刘有喜的成长环境,这样一来二往,沈所长便成了刘有喜家最受欢迎的常客啦。凭着女人善良细心温和的个性特点和沈所长多次对刘有喜家庭的来访和观察了解,沈所长觉得刘有喜这户山里人家有太多太多令人景仰和感佩的东西。善良勤劳,智慧简朴,大方热情,这都不是对这家人的溢美之辞而是最客观最实际的深刻印象。

  刘有喜的父亲刘三爹长年忍受着腰腿痛的折磨,始终佝偻着腰从不停歇他的竹艺编织,为家里拼命贡献每一个浸透了血汗的小钱。刘有喜的母亲宽厚善良,勤劳俭朴,收拾田园,做饭浆纱,纺棉绩麻,夜以继日在为全家操劳,不止不息。

  有喜的爱人陈爱莲除操心穿石渡学校的发展建设,教育教学之外,还要操持全家的衣食住行,儿女的学业成长,她还潜心学医,治病乡里。刘有喜就更不必多讲了,全大队日杂事务,众乡邻衣食冷暖,既要巧妙地执行政策,又要智慧地盘活社员们的生计。在家中刘有喜孝敬父母,恩爱妻子,关切儿女;在大队他全身心为父老乡亲们谋福利,从乡邻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去谋划和实施他的每一项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但他却很少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样一户人家,每个人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寸草心,因此,在齐翮下乡之际,沈所长便首先想到了让大儿子齐翮落户刘有喜家。她想让本来就十分优秀的齐翮在这样一户人家生活学习,这将会让齐翮受益终生。

  其余三人,叶小婷安置在余春桃的姆妈余姜氏家,赵湘蓉安置在彭痞子的姆妈彭刘氏家,王小毛安置在肖汉明家中。这是刘有喜和一队队长石长子,商量了许久后才定下的,也是充分考虑了队上社员家庭的具体情况作出的决定。叶小婷和齐翮来自同一所学校,湖南水利电力学院附属中学。赵湘蓉来自长沙学院路中学,王小毛则小学未毕业,他在长沙沙湖桥小学,五年级时跟同学打架,把那个同学的右眼用铁丝扎瞎了,因此他被学校开除了。

  两个女生安置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女主人,家庭人员本就单调,安置一个女知青既可以做伴又可以做点零星家务。彭痞子的母亲稍微唠叨点,但那是因为彭痞子没去服刑前,在家里好吃懒做,在外偷东摸西,既让彭刘氏因此在乡邻们面前抬不起头,做不起人还受尽了谩骂和污辱,而且在家里为了安排彭痞子做一点小事,彭刘氏简直太操心,念一千遍,咒一万遍,安排彭痞子那点小事最后仍要由彭刘氏自已去完成。余姜氏善良勤劳,为人厚道,看人看得很重,余腊梅难产去世,对她打击较大,她始终没从悲痛中完全走出来。尤其是余春桃被江华瑶族民族歌舞团招走后,她曾一度陷于孤独忧伤之中,要不是她的小外孙肖梅生,常常跑到外婆家来,帮助外婆干点力所能及的小事,逗逗外婆,给外婆带来些欢快。她几乎就整日愁眉不展,除了拼命干活,了无其它生活乐趣。余春桃一走转眼就快六年啦,她现在己是歌舞团的骨干、台柱子了,他一年难得有两次机会回来看姆妈,而且每次回来都是来去匆匆,像点了火一样。没办法呀,她和同时招进歌舞团的乔芊羽都表现十分出色,排演歌剧《江姐》、分别是A、B角,互换场次演出。余春桃则因她嗓子的特别音质,更受欢迎。只要是她出演的场次,每次演出都是盛况空前,演出门票也早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有翻了一倍票价的黄牛票也十分抢手。余春桃三番五次要接她姆妈去歌舞团一起生活,姆妈就是不肯了。她还对余春桃说什么,你腊梅姐回来,看不到姆妈,她会伤心的,叫春桃听了也陪着她伤心好一阵。沒办法,春桃只好每次回来给她带些吃穿用度,给小外甥梅生带点糖菓饼干,就匆匆回歌舞团了。

  四户人家由于四个城里知青的加入,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叶小婷的妈妈,是湖南电力学院教公共课的化学老师王德重教授,哥哥叶伟是省体工大队的拳击运动员。叶小婷的父亲早在1950年镇反运动初期就被枪毙了,她父亲死时,她母亲正在医院待产,叶小婷就连父亲的长相也是从相片上看到的。她母亲王德重是她父亲最后一房姨太太,因此她母亲在文革中被批斗得相当厉害。她母亲有一个哥哥解放前去了台湾,一个姐姐在美国普林斯顿当大学教授,按当时运动中的定性,叶小婷非旦家庭出生不好,而且海外关系还极其复杂。她母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份子,国民党潜伏的特务,反动军阀大土匪的小老婆,大会斗,小会批,挂牌游街,一些极端恶趣的红卫兵小将,还在她脖子上挂一双破鞋。她母亲宁可挨打也不愿受辱,若不取掉脖子上挂的破鞋就宁愿被打死也不配合游街,因此经常是被打得五痨七伤,连围观的人都看不下去,纷纷指责这一无聊的行径。至于说她母亲是特务,那原因更是荒唐透顶。她母亲王德重人漂亮有气质,她极注重女性知识分子端庄大方的装著和仪表。她喜欢把头发盘在脑后,用一丝网套套起来,这样显得精神干练。个别挑事的红卫兵造反派却污蔑她说,那盘起的头发中藏了微型发报机,还煞有介事地说夜晚在她们家听到过“叽叽叽”发报的电波声,其实,那“叽叽叽”的声音,是叶小婷从花鸟市场买来的四只毛茸茸的小鸡雏,夜晚抱团取暖发出来的叽叽叫声。

  叶小婷二十岁,是66届的高中毕业生,天生丽质,聪慧过人,人长得漂亮,气质也十分高雅,而且在四个知青中,她知识面广博,学识也深厚,与同来落户的齐翮难分伯仲。她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学校时被称为“校花一支笔”。她懂礼仪讲谦和,善良勤奋,热情大方,在四个知识青年中十分受他们敬重。在余母家短短几天,把个余姜氏喜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这么好的妹子分到她家,简直是老天爷的恩赐。叶小婷除在生产队下地干活外,收工回到余家,大小活她都争着去干,打猪草剁菜喂猪,自留地跟着余母锄草浇菜,家里烧饭打扫卫生,反正只要看到余母做事,她都抢过来干。她和春桃同年生,但比春桃小月份,她也就称余母为姆妈,叫得特别亲切。由于不同春桃是余母亲生,叶小婷更加讲究讲话的艺术和行事的方式,从来就是对余母喜笑连连,讲话温文尔雅,没有半点的任性或城里姑娘撒娇的习性。余母对叶小婷的喜爱,也就格外厚重。

  赵湘蓉则不同叶小婷,她是工人阶级家庭出生,她一家七口人,子妹五个。她上面两个哥哥,都已结婚生子,另建家庭。她下面一妹一弟,她虽在家排行居中,但因哥哥成家,她便在家除父母外自称老大,弟弟最小,对她是言听计从,从不敢忤逆犟嘴。妹妹只比她小不到两岁,从来也就不把她当姐姐,藐视她的权威和话语,喜欢与她争嘴吵架,争论起来高低不分。每每两姐妹争吵得不可开交,让懦弱而聪明的小弟评理,那小弟好人一个,从不得罪姐俩,总是不去评论两人的是非曲直,只夸奖两人有理的地方。两姐妹也便化干戈为玉帛,相视一笑泯“恩仇”,本来也就没有原则上的纠纷,都是些鸡毛算皮的家务小事。

  这次到农村下乡插队,赵湘蓉两姐妹表现出从未曾有过的仗义,让父母和哥哥们都为之感动。姐姐赵湘蓉的理由是,她是大的,去农村吃苦劳动,是她的义务和本分。妹妹则认为,父母亲年龄大啦,又都要上班,家里更需要能干而又勤奋的姐姐,买煤买米,排队购物,有姐姐在外的强势和能干,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姐姐在家操持,爸妈省心省力,我没姐姐能干,就让我去农村插队劳动,顾自己一人应不成问题。爸爸妈妈和哥哥他们都不知听谁的好,姐妹俩都占理,在这事上又都这么仗义,那怎么办呢?小弟提议俩人抓阄决定去留,由二哥在两张大小一模一样的纸上,分别写上“去、留”二字,搓阄后,姐妹俩来抓阄,共三次,两次抓到“去”字的一方,则下乡插队劳动。小弟则负责洗阄的程序,爸爸妈妈负责监督,一家人都认为这样合理。于是抓阄就变成了两姐妹谁下乡插队落户,谁留城待业等分配,决择两种命运的方式。姐姐为大,姐姐先抓。妹妹不同意姐姐先抓,那么决定谁先谁后抓阄,就也由抓阄决定吧。结果是妹妹先抓,姐姐则抓中了两次“去”字,下乡劳动的命运,自然就是姐姐赵湘蓉的选择。

  趙湘蓉本来就很能干又有点强势,在彭痞子家不到一星期,便充分显示了这一个性特征。她不是事事都和彭刘氏抢着干,而是每天晚饭时,就和彭刘氏商议决定了第二天家中的活计。她分好工后,第二天除参生产队劳动外,各自完成昨晚商定分配的劳动任务,到吃晚饭时检查落实头天分配的任务及完成情况,当然多数情况下,赵湘蓉会很巧妙地照顾彭刘氏,让她少干点家务活。赵湘蓉虽能干,个性也强,但人特别善良,她体恤彭刘氏的苦楚,她心痛彭刘氏的操劳,她同情彭刘氏的孤独,她更理解彭刘氏因彭痞子给她带来的那些屈辱和烦恼而造成她的唠叨。那彭刘氏也是喜出望外,过去为了翻两垅红薯藤,她把彭痞子头上骂得脚下出,最后还得自己去完成。如今可好,不要自己操一丁点心,只需把小赵分给自己的一点点轻松活完成好就行了。她更是逢人便说,或许前世自己也做过一些好事,让天上掉下个好妹子,来到她身边,让她老了老了也能享享有女儿的福气了。

  齐翮也是66届的高中生,和叶小婷一届,她和叶小庭一样,刚满二十岁,他们的父母又同在省水利电力学校任职共事,俩人从幼儿园起就是同学,算得上是两小无猜啦。在学校时,齐翮和叶小婷同届不同班,但却同在校文学社团,又分别担任校文学季刊《潇湘文苑》的正副主编,俩人的文字功夫也难分伯仲,只是叶小婷的知识面更为广博一些,写出的文章内涵也更深刻一些。文革初期,齐翮和叶小婷俩人就一同组织过学校红卫兵团,参加去全国的大串联。他们俩结伴上北京下广州、赴韶山、上井冈山,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一路上俩人谈文学谈理想谈社会谈人性,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在清算串联费用时,两人分别支付了一百多元的车票和住宿费用。俩人相约一起去大串连清账办公室,交串连费用时,哈哈一笑说,想不到大串联的秋后算账竟然来得这般快迅,清算得这样彻底,连我们住在大学教室里的地铺上,都收了每晚三毛钱的住宿费。

  齐翮爱看书,他嗜书如命,尤其是爱看外国文学,更对19世初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和19世纪3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串联回校后,他和叶小婷都退出了红卫兵组织,任何组织和活动都不参加,一心扑在被抄来的图书堆里打发日子,经常忘记吃饭,有时还被关在学校和他妈妈学院的图书馆里,让家人好找。但他又不是一味的灌书,他是有选择性地看书。他对浪漫主义病院“德国式的‘颓废’文学,所表现出的热衷于描写离奇怪诞、充满神秘色彩事物的文学主张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但他对崇尚“自然”的英国浪漫主义及其文学流派的作品所表现的文学主张,“回归自然的宁静与欢欣,崇尚自然纯真的人性,追寻被理性与文明压制下人的自然情感与欲望”等文学观点和表现形式又极为贊成与欣赏。他喜欢华兹华斯、济慈、雪莱和拜伦等英国诗人。齐翮他十分欣赏这些作家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的世俗感性,自然与神的高度统一,大自然中隐藏的生命之永恒的文学追求。齐翮对他们追寻人性自由理想、张扬个性的理念与情感也特别崇尚和认同。他甚至是膜拜这一时期法国的代表作家夏多布里、梅里美和“魔女”乔治.桑。对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狂野的人性,原本狂放的原欲之爱,原始、赤裸的强力,反叛道德激情的人性之美,表现出狂热的认同和推崇。当然,他对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有着高涨的热情。他喜欢他们笔下,试图用艺术寻找道德的“上帝”,以博爱去制止弱肉强食的无休止争斗的故事和情节。喜欢他们用如椽般的笔触,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善与恶的赞美与挞伐。还有他对作品中表现的情欲驱使下的邪恶及灵魂动荡与焦灼相冲突的人文现象,也会去深深的思考。他崇敬像过渡时期的雨果,像上升时期的巴尔扎克、狄更斯和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楼拜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喜欢他们的《悲惨世界》、《在人间》、《双城记》、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烈尼娜》、《复活》、《罪与罚》、《包法利夫人》等等一系列享誉世界文坛的不朽著作。

  但齐翮更喜欢先秦两汉文学,他说那是一个开华夏文学自由浪漫而又坚定务实之风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政客和杂家们,洋洋洒洒,纵横捭阖,兴百家之言,究古今之史,摧枯拉朽,澎湃向前的政治主张和论辩,读来令人昂奋,教人深省。还有灿若繁星般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齐翮每每诵读或吟唱,他都会感动得情绪激昂,血脉喷张。在他心目中这些或豪放激越,或婉约缠绵,或低吟浅唱,或高亢啸飏的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最耀眼的瑰宝,都是一代诗人,无数词赋大家及传奇小说家们对他们生活的那个伟大时代最动情的歌吟或最深刻的表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像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像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像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等等,他们锦心绣口,力透纸背,把最丰富的精品力作留给了千秋万代,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华夏子孙。

  齐翮也热爱鲁迅先生,他认为鲁迅先生是一面最辛辣最彻底批判封建主义的大旗,没有之一。鲁迅先生是封建意识形态最彻底的批判者,他的作品流淌着后现代反封建建构主义的血液,有超越时代超越历史的洞析力。鲁迅先生提倡新文化,他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但齐翮万分惋惜封建主义的毒瘤,怎么就如同基因分子,千百年来在国人的血液中根深蒂固,怎么批判清除,也清除不了,而且不止不息,没完没了地毒害着炎黄子孙的心灵。这次下乡,齐翮他除了带一箱子书籍之外,就是几件换洗的衣服而已。

  这次和齐翮他们仨一起下乡的王小毛要算他们之中最没知识的“青年”了。他小学刚上到五年一期,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在社会上混了好几年,这次也由居委会安排下乡插队落户。但是他还不满13岁,可能是千千万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啦,他一脸的稚气,懵懵懂懂,天真又有几分可爱。闪亮的光头,白亮白亮,宽阔的前额,大大的眼睛,尤其是睫毛又长又翘,鼻子也生得好看,鼻梁坚挺,鼻翼厚实。两片薄薄的嘴巴,红艳艳的,象涂了胭脂一样,白里透红的尖削脸膛上有一对又大又深的酒窝。当初刚到生产队,社员们都说,这个伢子长得真好看,又有点像肖桂秋,尤其是那对酒窝,与肖桂秋有得一品。刘有喜和石长子看他年龄又小,样子天真可爱,就说,把他安置在肖汉明家吧,肖汉明一家善良纯朴,看人又重,这伢子跟桂秋挂像,肖汉明老俩口肯定喜欢。果不其然,石长子把他带到肖汉明家时,肖汉明老俩口一见到王小毛就特别高兴和喜欢,尤其是肖汉明,仿佛看到少年肖桂秋又回到他身边,他高兴得一把拥住王小毛,一连叠声说:“好,好,老天爷又给我送个满崽来了!”

  一边的肖梅生有点酸酸溜溜的意味,他撅着嘴喊他奶奶:“奶奶,你看爷爷啰,别个刚来的知青,他就喊是满崽子哦,好像没有见过满崽一样,我爸爸过年回来,才走没有好久哩,要让我爸爸知道,指不定会气成啥样子呢,哼!”

  是的,肖桂秋过春节的时回来探过亲,这是他参军八年了,才第一次回穿石渡家乡探亲,但他仅仅住了半个多月,就又急匆匆回部队了。肖桂秋回来探亲让肖家一家子也欢天喜地度过了一个热闹愉快的团圆年,加上余春桃也在除夕的下午从歌舞团赶了回来,和她姆妈一起,在肖汉明家过除夕、守年岁。余春桃在家住了三天,三天除了和肖桂秋去陈书记家,刘有喜家和石长子家拜年聊天打讲之外,其余时间都和肖桂秋带着肖梅生一起玩耍。

  桂秋这次回家,他和他尊敬的喜哥哥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他向喜哥哥细说了他这八年来在部队的成长经历。作为一个南方兵,他年龄小又从未出过穿石渡的家门,乍一到祖国的最东北边疆,可想而知,他有多么地不适应。他不适应冰天雪地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多度的北国气候,他不适应部队紧张繁忙的各种军事训练,他不适应踏冰卧雪啃干馍的艰苦生活,他也不适应千里边防线上巡逻放哨,高度警惕的严酷形势,他更愤恨依仗现代军械装备的苏联边防军如同鹰犬般对我国边境军民正常生活的侵略骚扰与挑衅。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作为穿石渡走出去的义务兵,肖桂秋都以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淳朴善良的天性,以及他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了。并且他还在一次军队指导地方基干民兵的冬季武装训练中,为保护一个不会使用手榴弹的小个子民兵,而荣立了三等功并被提拔为无线电通讯班班长。刘有喜听了桂秋的叙述,他十分高兴,他敬佩小兄弟肖桂秋的种种进步,他高兴桂秋弟弟因表现突出而获得的提拨,他更加欣喜桂秋弟弟在八年的部队历练中,已成长为了一位睿智沉稳,果敢刚毅的英武军人了。

  肖桂秋还在余春桃回家过年的短短几天的接触中,对这个姨妹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感觉他的春桃妹妹参加了歌舞团后,不但是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七年间这个穿石渡的山涧美女更是出落得美若天仙般。除与生俱来的天生丽质,她文艺范的上乘气质更涵养出她独具的万般气韵和风情。她冷白似雪的饥肤如同凝脂,她未言先笑的脸庞绯红着艳丽,她红唇吐着银铃,她欢笑如同春风,她如葱白般的根根手指总是交织成一朵高洁的兰花,她高桃轻盈的身姿比阳春三月的杨柳更妖娆十分。总之,让肖桂秋时时感觉看到春桃妹妹仿佛看到了比冷艳的腊梅更热烈十分,嫣红灼灼的桃花,肖桂秋真有种如饮甘露,如醉醴酪心旌摇动和春风拂面的感觉。尤其是春桃妹妹对他这个姐夫哥投来的那盈盈一瞥的浅笑,更有种令人驰魂夺魄的迷醉。三天之后,当春桃妹妹踏着一串歌声飘然离去的那一刻,肖桂秋这个刚毅的军人也禁不住怅然若失,似乎一颗心也被春桃妹妹摘了去似的。

上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