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是一个爱好音乐的民族。爱因斯坦就是出生在一个时常回响着音乐之声的犹太家庭。他母亲保莉妮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弹得一手好钢琴,尤其爱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家里来了客人,她总用热情洋溢的琴声招待他们,让大家在艺术气氛中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
爱因斯坦也会弹钢琴,但小提琴是他最爱的乐器。
他很早开始学拉提琴,见谱即能演奏,可惜有好多年只是做机械的练习。
他在回忆学琴过程时写道:“我从六岁到十四岁上小提琴课,可是和我的老师没有缘份,因为对他们而言,音乐不能超越机械的练习。小兔子爱读书。我真正开始学习大约是在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我爱上莫扎特的奏鸣曲之后。”
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童年时是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
从小,他就被看成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他4岁时才开口说话,上学后也没有变得聪明起来。
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到最后,他也认为自己是个“少见的笨孩子”,就像邻居和长辈们说的那样。
他对这些众口一词的结论感到既惶恐又沮丧,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也没有信心,甚至想退学算了。
不过他的父亲——一名机电工程师从来没有指责或抱怨过自己的孩子,反而千方百计地鼓励他,让他重新恢复信心,即使那个时候,大家都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也自认为很笨。有一次,父亲给他买了一盒积木做游戏。
当他搭积木的时候,父亲安排全家人都坐在他身边,每搭好一层大家就开始鼓掌,掌声热烈而真诚,并大声喝彩:“真棒啊!”
接着,他的父亲开始教他学习小提琴,他父亲虽然是个业余的小提琴演奏家,不过他拉得很好。
他对爱因斯坦说,能够治疗人生的伤痛和绝望的最佳良药就是音乐。爱因斯坦在父亲的培养下很快显现了自身的音乐才能,他的小提琴拉得十分出色,并开始经常登台表演。
这时,大家完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夸奖之词就像雨点一样扑面而来。
这时候,父亲总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啊,其实你非常优秀。不管何时何地,你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养的贤慧母亲。她爱好音乐,并是爱因斯坦的音乐启蒙老师。
有一次,母亲坐在钢琴前轻轻地弹着琴键,弹出的旋律就如潺潺的溪水。一曲结束,她回过头一看,小爱因斯坦正歪着脑袋听琴呢!
他听得是那样的入迷。年轻的妈妈感到孩子有很强的音乐感。她很高兴地对小爱因斯坦说:“瞧你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学教授模样!喂!亲爱的小家伙。怎么不说话呀?”
小爱因斯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不答一句话。那时他只有3岁。
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从6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
他那幼小的心灵就已经进入到幽美的旋律之中。
7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
他休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了,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
爱因斯坦学习小提琴的技巧并不是通过正规的小提琴教程,而是通过莫扎特的奏鸣曲来学习的。
他认为热爱就是最好的导师,从此他爱上了莫扎特。
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学生涯中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
她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她为科学家增添了美丽与和谐。
莫扎特是爱因斯坦一生最爱的音乐家。
他这样评价这位在短短的三十五年生命中写下了六百多部作品的音乐天才:“莫扎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伟大的一个。
贝多芬创造音乐,而莫扎特的音乐是那样纯真、美丽,令人觉得是他发现了这些音乐,鴆鴆它们始终作为宇宙内在美的一部分存在着,等待着被人发现。”
爱因斯坦看待音乐就像看待科学一样,把追求自然、单纯的美看得高于一切,莫扎特的音乐因此最合他的品味。
他一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对原子战争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他最担心的是人们将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
在慕尼黑中学读书时,并非优等生的爱因斯坦以其小提琴引起同学们的注目。
他的同班同学拜兰德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天,他看爱因斯坦拉琴,为他投入音乐的感情所吃惊。
他拉琴时,好象与平时判若两人,平时他骄傲、趾高气扬,拉琴时则深沉、富有感情。
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就离开了他不喜爱的德国去瑞士求学,后来还成了瑞士公民,而在中年时即回柏林当科学院院士,这是因为对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盛情邀请难以推却,而柏林科学院研讨的课题又颇有价值。
另一原因则是普朗克家里每两周举行一次小型音乐演奏会,普朗克自己的钢琴演奏高达专业水准。“在柏林,爱因斯坦和他的小提琴很快就成了普朗克家中的客厅音乐晚会的常客”----一本爱因斯坦传说这样写道。
有一天晚上,他们演奏贝多芬的D大调三重奏,普朗克弹钢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一个专业音乐家拉中提琴,“即使爱因斯坦拉得稍有点走调,演奏会还是为大家带来极大的快乐”,爱因斯坦兴奋得放声大笑,还为自己的欠缺表示歉意。
在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爱好的专着中,作者帕克说,爱因斯坦的酷爱第一是学习,不仅学物理,而且学数学和哲学。
第二是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聆听和演奏音乐对爱因斯坦而言,不仅是音乐上的再创造,而且是对科学创造力的一种激励。
帕克说,爱因斯坦有一次在研究中碰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结果在钢琴上弹奏一个曲调时迎刃而解。
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研究时,又是他心爱的小提琴及扬帆航行给了他精神慰藉和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十分重视科研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而音乐又可以说是想象力的源泉,让人们的思绪随着它的翅膀海阔天空地飞翔。
这是爱因斯坦热爱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因斯坦自己说,他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拉小提琴。
他拉提琴时曾多次得到珍贵的灵感,使其研究的学术问题一点而通。
音乐解放了他的思想,让他的想象展翅高飞。
他的朋友维斯柔证实说,爱因斯坦曾用即兴演奏提琴的方法想出了方程式,解决了难题。
近年来,美国教育界和音乐界风行“莫扎特现象”之说,即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能提高人的智商,使人变得聪明,而且都以爱因斯坦为范例。
对这种说法,目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爱因斯坦由一个禀赋一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世纪大科学家,这与他对音乐的热爱显然有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热爱音乐的大物理学家还不止爱因斯坦一人。
如创立量子力学、荣获一九三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家。
美国匈牙利裔物理学家、“氢弹之父”特勒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家。丹麦物理学家、一九二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也是一个音乐迷。
爱因斯坦自己还早就成了音乐作品中的人物。
美国先锋派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于一九七六年写了歌剧《爱因斯坦在海滩》,爱因斯坦为剧中主角。
这出中间不闭幕而连演的四幕歌剧,要演五个小时,观众也可以像爱因斯坦漫步在海滩上一样在剧场里漫步。
歌剧中的爱因斯坦是一个科学家、人道主义者和业余音乐家,他的科学理论或有益或有害地导致了原子的裂变。
整个戏不重情节而重意境,最后出现高潮,以渐强以至轰鸣的器乐、快速以至狂乱的合唱描摹了核战争造成的有如世纪末的灾难景象。
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导出的质能关系确实为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但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
“我并不认为我是原子能释放之父”
“我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间接的”。
尽管他曾接受一批美国科学家的建议向罗斯福总统致函,敦促美国政府赶于德国之先发展原子弹,但战后他一直致力于反对核扩散,成了科学界一面保卫和平、制止核战争的光辉旗帜。
爱因斯坦漫步在海滩上。
小提琴声回响在海天之间。
他在回顾着什么?
他在思索着什么?
他在展望着什么?
也许,他什么也没有想,只是记起了牛顿。
他的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但他对牛顿仍然怀着深深的敬意,觉得自己与牛顿有着同样的人生感悟:自己不过是一个孩子,在真理的海洋边,在人生的沙滩上,检拾着晶莹的卵石和美丽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