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周末都是如此。当其他人都满怀欣喜为自己的周末旅行做计划时,程石晶却却要为孤独的两天做好心理准备。这段时间,她除了复习功课,看点课外书,就是写日记。写日记是她正常的生活中不可不做的功课。
天又黑了,想着其同学可能正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晚餐时,她就特别想家,想念自己的母亲,还有她的奶奶。她不知道奶奶的病情怎么了,自己遥远的梦还能不能实现。故乡的一切都使她产生无限的眷恋,虽然她曾经从骨子里恨过生她养她的地方。她的故乡,再也不是她童年时的故乡了。但她母亲的容颜,却和故乡的水土一样,虽年深日久,而历久弥新。她曾说,杏花河是我母亲的脸,它变她也在变。现在,这则幼稚的预言活生生的变成了现实。杏花河干枯了,她母亲的眼泪也流完了。杏花河裸露出一副干瘪的躯体,她的母亲也成了形同枯槁的老妪。杏花河的命运和她母亲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在那片深厚的土地上,尚埋葬着她一辈子最尊敬的人,她的伯父,一个永远看得起她,并孜孜不倦给以她教导的人民公仆。就是这样的一个纯粹,朴实,而善良的人,在他人生的黄金岁月竟悄悄离开了人世,永归尘土。在真挚的感情面前,所有的言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伯父的英年早逝,使她第一次尝到了生离死别的滋味。她对伯父的尊敬和爱,是藏在心里,而不是表达在口头上。这种爱,只有伯父能懂。他也是以相同的举措,表达他对所有人的爱。这种爱,在古老,封建而喜欢张扬的农村,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一周后的金秋放歌完满结束,程石晶如释重负。悄悄的打点好要带走的东西,她一声不响的离开了这个她依旧恋恋不舍的学校。走出校门的时候,她回头望了望,竟然有种想哭的冲动。她形单影只的,没一个人送她,一种莫可名状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这个不属于她的学校,她已经熬了整整两个月了。离开杏花雨高中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她的班主任,一个老泪纵横的女老师,临别时紧紧握住她的手,两片嘴唇颤抖着一句话也说不出。还有几个要好的姐妹,哭着抱住她不放。那一刻,她的心里乱糟糟的,什么也不敢想了。她并不想离开母校,正如她不想离开母亲一样。她才十七岁,却已经尝遍了多数人没有尝过的辛酸和无奈。人生的道路上,种种的抉择使她迷茫,不知所措。但是,她一直有一种信念,也就是建立在她母亲信念之上的信念。她必须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她贫穷的命运和杂乱丛生的内心世界。为了这个信念,她带着满腔的好奇与激动走进了小学,怀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进入了初中,谨记母亲的叮嘱与期待,不忘对知识的饥渴与不懈追求,踏上了高中的旅程。现在,命运给了她一次转机。她很荣幸成了唯一一个去城里就读的学生。起初,她欢呼雀跃的像得了奖状的小学生。想到离别,她又无奈的开始抓耳挠腮,愁容满面。这是她最难做出的一次选择。于是,在一个下雨的晚上,她悲痛的写下了:离别害怕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就像生命等待着最后的死亡花儿娇嫩的容颜怎耐得住岁月的沧桑月儿的音容笑貌会不会一如既往风还是昨天的风怎么今夜就觉得凄凉雨还是往日的雨怎么今夜就让人断肠如果别离是一首悲痛的诗至少思念还是一座寂寞的桥梁那么,就让我们为离别喝彩让它把祝福酿成地老天荒人生是一个匆匆的旅程,亲人是水,自己是船,朋友就是河畔的风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会结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朋友。他们是为点缀人生的航行而存在,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道风景。没有这些朋友,生命自始至终都是枯燥乏味的。正是想到这些,程石晶才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重新正视生活。她乐观的告诉自己:只道相逢总是缘,休管他日离群雁。从此你我天涯路,会有月下共杯盏。